(捕捞大黄鱼)
嵊泗列岛因渔而兴,在历史上形成过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四大渔汛。
(夜捕大黄鱼)
名词解释:渔汛——海里的鱼类因四季气候的变化,会有规律的集群性洄游,寻找适宜的场所产卵、索饵、越冬等等。渔民们在多年的渔业生产中掌握了这些规律,就有针对性的跟踪捕捞,这就是俗称的“赶渔汛”。
大黄鱼的汛期有夏汛、秋汛和早春汛之分,但最主要的还是夏汛。从每年的立夏到夏至前后,是大黄鱼的旺发期。嵊泗列岛的大戢山、小戢山、洋山、徐公山、马迹山一带,都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地。
(满船的大黄鱼)
嵊泗海域的大黄鱼资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被开发利用,公元前年,吴、越两国发生战争,吴国军队就在洋山附近海域捕捞大黄鱼以充军粮。到了宋代(—),洋山一带就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大黄鱼渔汛,”每岁四五月间,黄瓜鱼(大黄鱼)熟,江南、浙江、福建渔船鳞次挨集,不止数千余只,众数十万“。
(70年代,捕捞大黄鱼的场景)
据资料统计,年,嵊泗海域的大黄鱼产量就达到3万吨以上。建国后,随着渔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大黄鱼的产量也不断提高,年,达到6万多吨,年,达14万吨,到年,更是达到破天荒的近50万吨。当时,一些产量高的渔船就会受到政府的表彰。
(颁发高产船红旗)
那个时代,妇女下海也成为一种风尚。看着这一张张意气风发的笑脸,有着某种当下的我们所缺乏的精气神。
(妇女下海)
据一些老辈人的讲述,那时的大黄鱼多的像”欧“一样,有时对网船一网捕上来,密密麻麻满眼都是跳动的灿灿金光,人踩在上面都不会下沉,两条船的船舱都装不下,多余的只好放弃。
而多年没有节制的捕捞,对大黄鱼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进入80年代后,大黄鱼的产量直线下滑,年产余吨,年仅产吨。进入21世纪后,大黄鱼更是成了一条难求的奢侈品,价格也是飞速暴涨,一条大黄鱼可以卖出上万的价格。
离百姓餐桌越来越远的大黄鱼,已经成为海岛人的记忆,恐怕我们的后人,需要通过图片来认识大黄鱼了。那一网装两船的盛况,也将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部分图片翻拍自叶文清老师的图册,在此致谢。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山东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oobaoo.com/hhysl/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