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鳓鱼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6.html

▲家乡海山岛

我从小在海岛生活,海鲜,就是我们的家常,猪肉倒是奢侈品。如今大红大紫的黄花鱼、鲳鱼、伍笋鱼,那时虽然也是鱼中精品,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那是鳓鱼。吃鳓鱼是有季节的,春寒料峭的日子,亲朋好友中的渔民偶尔捕到二、三斤重一条的,送到我们家,母亲马上将它开膛破肚,公的有鱼白,母的有鱼籽,银光闪闪的鱼鳞满是油脂,这些都是要保留的,鱼切块,萝卜干切片,大蒜去皮,加上井水,小柴火炉咕噜咕噜煮个半小时,那份鲜,只浇鱼汤,也可以喝下两碗粥。

▲《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鳓鱼“鱼腹有硬刺勒人,故名”,如何形容鳓鱼的滋味呢?这么说吧,它的样子和味道,与鲥鱼极像。鳓鱼和鲥鱼都属于鲱鱼目,身扁刺多、鳞下脂肪丰富、银光闪闪,这些特征是鲱鱼目的共性。鳓鱼的味道,主要来自于其所含丰富的脂肪,每g含8.5g脂肪,这在鱼中是很高的,而鱼的风味,主要是脂类物质,所以味美。清代的大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说“北海之鲜鳓,味并鲥鱼”,这句话的意思是:“北海的鲜鳓鱼,味道可以与鲥鱼比”。李渔所说的“北海”,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挟太山以超北海”中的“北海,指的是渤海,而不是苏武牧羊里的北海贝加尔湖。汉朝时设置的北海郡,瞎山东旧青州府东部,莱州府西部之地,治所在营陵,也就是今天的莱州湾附近。除了渤海产鳓鱼,黄海、东海和南海也都有鳓鱼,尤以东海最多,江苏吕泗渔场,鳓鱼尤其多。李渔是浙江金华人,长期在杭州和南京生活,东海的鳓鱼比渤海的更多,可李渔说的却是渤海的“鲜鳓”,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可能是:渤海的新鲜鳓鱼比东海的好吃。鳓鱼每年春季由越冬场洄游到盐度较低的浅海河口附近繁殖,以古代的捕鱼技术,也只能这个季节才能够捕捉到鳓鱼,这个时候的渤海,海水温度只有7~10℃,远低于东海的20~24℃,鳓鱼只能以更高的氨基酸含量才能平衡海水的低温,而更多的氨基酸,意味着更鲜。

▲萝卜干焖鳓鱼

鲱鱼目的共同特点是脂肪丰富,新鲜的鳓鱼,不论清蒸还是红烧,不论炖肉还是香煎,味道皆美。潮汕菜的习惯做法是与萝卜干一起焖煮,那是给鳓鱼做减法——鳓鱼脂肪含量太高,既鲜又香,让萝卜干吸走鳓鱼的脂肪,这样鳓鱼既不油腻,萝卜干又好吃,符合袁枚“有味使之出”的烹饪原理。在鳓鱼的主产区东海,鳓鱼的做法更是丰富多彩,糟骨蒸鳓鱼、鳓鱼炖蛋、鳓鱼豆腐、鳓鱼蒸鸡,各种做法层出不穷。最生猛的吃法,就是生吃,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说老广喜欢吃鳓鱼生,“细刽之为片,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各地烹鳓,风味各异,但有一个做法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做成鳓鱼干后再烹。鲱鱼目脂肪含量高,比其他鱼更容易腐臭,做成咸鱼或直接晒干,利于保存。将鱼晾干腌制的鱼,宁波人称为鲞,海鳗做的叫鳗鲞,黄鱼做的叫黄鱼鲞,鳓鱼做的,直接叫“鲞”,可见鳓鱼之普遍,直接成了鲞的代言。广府人将鳓鱼称为曹白,做法多将其晒成咸鱼,而且喜欢把它腌至发臭后再制成咸鱼,名曰梅香咸鱼,聂璜在《海错图》中说“凡咸鱼糜烂则难食,独鳓鲞糟醉,以糜烂为妙”,其实,凡咸鱼皆可先让其发臭再制成咸鱼,将鲜鱼发酵一两天,待其发臭后再加盐腌制七八天,这是梅香咸鱼,晒干后产生一种奇特的香味,其肉质松软,咸中带香。实肉咸鱼则无须发酵,直接用鲜鱼腌制晒干,其肉质结实、成片,咸而鲜。

▲三抱鳓鱼炖蛋

江浙沪一带著名的“三曝咸鳓鲞”,或者“三抱咸鳓鲞”,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三鲍咸鳓鲞”,“鲍”者,咸鱼也,鳓鱼只腌一次,叫“单鲍鳓鱼”,三鲍,就是抹盐腌了三遍,这个过程,没个半年,不算正宗。这么咸怎么吃?砍下一小段,打个咸蛋,下面垫上肉饼,姜葱丝侍候,浇点黄酒,上锅猛蒸,这绝对咸到极端,不多煮几碗饭可不行。聂璜在《海错图》里说“姑苏有虾子鳓鲞,更美。”这道苏州名菜,大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对其做法有详细记载:“夏日选白净带子鳓鲞,放水中一日,泡去盐味,太阳晒干,入锅油煎,一面黄取起,以一面未黄者铺上虾子,放盘中,加白糖蒸之,以一炷香度,三伏日食之绝妙。”这道菜太讲究了,鳓鲞还要带子的,加上虾子,不鲜才怪。除了选材讲究,还耗时耗工,水中浸泡一天,再晒干,最少又是一天,蒸的时间倒不长,古人没有钟表,一炷香的时间,大约就是半个小时。“三伏日食之甚妙”,估计是天热胃口不佳,又咸又鲜的虾子鳓鲞应该比较开胃,只能说,江浙人民太会吃。

▲鳓鱼在盐水中腌制

将鳓鱼做成咸鱼,最大的好处是不容易卡喉咙——鳓鱼与鲥鱼一样多骨,肌间刺众多,吃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切忌囫囵吞枣,做成咸鱼,想大口吃也不可能!小时候吃鳓鱼,倒是经常被卡,幸好每次都化险为夷。清朝藏书家、水利家郭柏苍《海错百一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莆田林氏,以其祖先鲠死,

岁取白鱱数尾陈于神前,

木棍捣醢之。

▲《海错图》中的鳓鱼

这里说的“白鱱”,就是鳓鱼,说福建莆田有林姓一家,祖先吃鳓鱼鲠死,后人为祖先出气,每年祭祖,都会弄几条鳓鱼,用木棍将鳓鱼打成酱,一家族将鳓鱼视为仇敌。这个故事,到了厦门民国学者李禧《紫燕金鱼室》那里变成“漳州某巨室,祭祖必备鳓鱼,子孙人手一竹,击鱼而后进,最后把鳓鱼打成鱼糜,据云乃祖夙嗜鳓鱼,以鱼骨鲠喉而死,子孙痛之,特击鱼以泄祖忿云。”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其实,鳓鱼的骨头,有趣得很,《海错图》就说“头上有骨,为鹤身,若翅、若颈、若足,并有杂骨凑之,俨然一鹤,儿童多取此为戏。”吃完鳓鱼,鱼骨可以拼出一只鹤来,这事小时候我舅舅给我拼过,还真像。

▲将鳓鱼头骨拼起来,“俨然一鹤”

国人吃鳓鱼,少说也有多年的历史。山东省胶县三里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多次在墓葬中发现鳓鱼骨头,在废坑中还有成堆的鳓鱼鳞。鳓鱼还曾经是贡品,据明万历《通州志》记载,通州人葛原六以布衣赴南京求见明太祖,献鳓鱼百尾。朱元璋问他:“鱼美如何?”他回答得很妙:“鱼美,但臣未进,不敢尝耳。”这个马屁拍得龙颜大悦,朱元璋挑了一尾鳓鱼还给他,指示通州以后岁供鳓鱼99尾。这个通州,不是北京的北通州,而是江苏的南通州,现在就叫南通市,还保留了通州区。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来朱棣迀都北京,但鳓鱼可不能少,从江苏运到北京,早就臭了,怎么办?《明武宗实录》载,允南京兵部尚书王轼的奏疏,下诏“北产优于南者,自今宜于北取之”,鳓鱼渤海就有,而且更好!

▲香煎鳓鱼

与鲥鱼同样美味的鳓鱼,至今还能成为百姓的家常,这得益于鳓鱼只需洄游到河口产卵,而不像鲥鱼般要上溯到危险重重的内地。这两种鱼,其实是同目的表兄弟,同样美味,一个名声普遍,却儿孙满堂,一个名声显赫,却断子绝孙,可见,出名,有时也不一定是好事。

更多精彩内容:

潮菜未来的思考

鳝鱼,善吗?

龙虾,真有那么好吃吗?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书出版

《吃的江湖》

作者:林卫辉

页数:页/开本:32开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SIBN:5

原价:¥68.00

粉丝价¥51.00

▼购书详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oobaoo.com/hhysl/hhysl/13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