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及其生活史
海水鱼白点病的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又称为海水小瓜虫,专性寄生性纤毛虫类。刺激隐核虫营直接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整个发育阶段可分为4个虫体变态阶段,即滋养体、包囊前体、包囊和幼体。滋养体是指寄生在宿主上并不断生长的虫体,发育成熟后就成为包囊前体,然后脱离宿主,粘附到水底或池壁上,形成包囊。包囊进行无性繁殖,分裂形成许多小仔体即幼体,最后幼体破囊逸出,形成幼虫。幼虫可在水中自由活动,不进食,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为感染期虫体。在自然条件下,刺激隐核虫对不同种的鱼类表现出不同的感染能力。但是,在饲养条件下,这种特性会因为鱼体对饲养的适应性、不同的处理方式及不同的环境而有所变化。
2、流行情况
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温带和热带海域,感染鱼的鳃和体表,刺激隐核虫无寄主的专一性,硬骨鱼类几乎都可被感染。在海水比重为1.~1.,pH值7.7~8.0,每年水温在25—30℃时是海水鱼白点病的发病高峰期。闽东地区的除了2~4月份低温期未检出刺激隐核虫外,其他时间均有检出,流行季节为6~7月和l0~l1月。虫体无需中问寄主,靠包囊及其幼虫传播。水温低于25℃或高于30℃,此病发生情况就比较低。罗源湾中海水网箱养殖不流动或水流不畅,高密度养殖,导致水质较差、有机物含量丰富,这些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一经感染,传播迅速,且几乎整个渔排甚至整个养殖海区的大黄鱼都会受传染。
3、病理症状及诊断方法
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鱼体表、各鳍及鳃上先出现少量白色小点,鱼体在池中狂游,用身体摩擦网箱,呼吸频率加快。中期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出现小白点增多、体表分泌的粘液增多,体表寄生处表皮充血、鳃组织贫血,紧接着迅速传染,很快整个网箱甚至整个养殖区域的大黄鱼都会受感染,严重时鱼体表皮覆盖白色薄膜,这是由于病鱼的皮肤和鳃受虫体的刺激分泌大量的粘液包裹于虫体表面形成的。病鱼食欲不振,体型消瘦,鳍条缺损、开叉,由于鳃丝分泌大量粘液导致呼吸困难,如果虫体寄生于眼内会引起瞎眼。后期寄生虫脱落后体表皮肤发炎、坏死,鳞片易脱落,引起细菌的继发性感染,最终导致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衰弱窒息而死。显微镜下观察,刺激隐核虫呈乳黄色圆形或椭圆形,体表周生纤毛,一般48个相连呈念珠状“u”行排列,如果是活体则做旋转运动。在检测时应注意与粘孢子虫病的区别。
4、治疗方法
甲基氨基甲烷碱配合后,每立方米水体泼洒9毫升。每立方海水用l0千克生石灰或2~3克硫酸铜或0.1—0.2克醋酸铜泼洒,每天1次,连续4—6天。在使用硫酸铜时,须注意小剂量的硫酸铜对刺激隐核虫包囊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应注意投放量。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网箱四角挂袋,2~4次,每次12小时,避开鱼类的摄食时间。或者采用络合硫酸铜,每立方米0.15克泼洒,持续使用,直至完全清除。每千克饲料加青蒿末6~8克,连喂7天以上。处理后,停饵l~2餐,然后投饵减半,并加抗生素和多种维生素。同时泼洒“强氯精”(氯异氰脲酸),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5、预防措施
在刺激隐核虫病流行的季节,鱼体或其周围环境发病季节通常都有少量的胞囊或幼虫存在,鱼体的天然免疫力可以抵抗刺激隐核虫的感染。因此应加强日常营养,投喂全价饲料,提高鱼体抵抗力,可以添加复合维生素保证鱼体健康。目前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投喂的饲料绝大部分都是冰鲜杂鱼,配合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还可在饲料中添加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绿色添加剂。
控制放养密度,虫体的传播几率和速度随着鱼的放养密度增加而加大,因此放养密度不宜太大。合理布局网箱,鱼排不宜过于密集。在半封闭的罗源湾内,可以有效的改善水流,加强养殖水体的交换,改善水质。这项措施不仅需要渔业部门做好养殖区的规划管理,还需要养殖户有自觉的意识,共同维护养殖环境。
养殖网箱勤换洗并保持水流畅通,给定期清理附着在网箱中的杂质。定期用生石灰、“强氯精”泼洒,以免附着包囊孵出重新感染。如有发病,要及时清除病死鱼,防止病鱼死后有些隐核虫离开鱼体形成包囊,进行增殖。
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