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浙商所大黄鱼产品
4月20日璀璨上市
敬请期待
我国大黄鱼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大黄鱼产业历史悠久,早在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将大黄鱼作为一种食用鱼类,开始捕捞生产。基于社会化分工过程中产业发展轨迹不同,我国大黄鱼产业可明显划分为四个时期:捕捞期、人工养殖研发期、养殖产业化形成期、产业相对成熟期。
(一)捕捞期(年前)
大黄鱼属亚热带海域中下层集群的洄游性鱼类,通常生活在我国60米等深线以内沿岸浅海的中下层,浙江、福建沿海和广东琼州海峡东部全年均能见到。由于大黄鱼在不同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形态与生态特征,我国沿海的大黄鱼可明显分为3个地理种群。自北而南有:分布在黄海南部至东海中部(福建嵛山以北)的岱衢族;分布在福建嵛山以南至珠江口以东的闽—粤东族;分布在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的硇洲族。
正是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敲罟作业”竭泽而渔的超强度围捕,且捕捞的多是洄游到内海产卵的生殖群体,至70年代末渔业资源开始枯竭,福建由于当时特殊的台海关系,资源得以幸存,但随着80年代两岸关系的缓和,福建大黄鱼资源随之剧减,到80年代中期闽东渔场已形不成渔汛。一时间,大黄鱼的市场价格一跃上升至每公斤数百至上千元,成为“珍稀”佳肴。
(二)人工养殖研发期(~年)
为保护和恢复我国大黄鱼资源,年福建省在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官井洋设立了“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同时组织水产科技人员利用尚存的野生大黄鱼资源开展了大黄鱼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在“六·五”后期(年)人工育苗初试成功;“七·五”期间科技攻关首创了野生大黄鱼保活驯养技术,并突破全人工育苗技术,实现规模化育苗;“八·五”期间突破了大黄鱼人工养殖关键技术,使商品鱼的养殖周期从原来的3年缩短至2~1.5年,养殖大黄鱼价格达多元/㎏,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打破了少数专家“中下层鱼类的大黄鱼难以人工养殖”的论断,促进了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形成。
(三)人工养殖产业化形成期(~0年)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单产不断提高,巨大的市场需求与高额利润驱使,社会上各种资金大量涌入,大黄鱼养殖业得以迅猛发展,至“九·五”末的0年,宁德全市大黄鱼育苗室达座,培育大黄鱼苗种11亿尾,养殖网箱达25.8万口,产量2.9万吨,产值达10.15亿元。其主要养殖模式为内湾网箱养殖与池塘养殖。
(四)养殖产业相对成熟期(0年后)
随着大黄鱼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设施与器具制造、饲料、加工、内外贸易、运输、餐饮、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应运而生,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1.养殖技术日趋成熟
0年后池塘养殖由于养殖户缺乏长远规划,收成后不及时清淤导致底质恶化、病害严重,养殖规模萎缩;而网箱养殖由于冰鲜饵料与饲料制作工艺提高、网箱小改大后产能提升等,网箱养殖成为主要养殖模式,占全部产量的95%以上,但也出现了布局不合理、水流不畅导致病害频发,近年来,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均过亿元;新开发的围网养殖模式,大黄鱼体型色泽较好,但适宜养殖区域有限;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的大黄鱼体型、色泽、肉质均好,但因水流急,大黄鱼生长缓慢,养殖成本过高而难以普及。
2.总产值趋于稳定
对比养殖技术研发以政府投入为主,宁德大黄鱼产业化过程基本为民间自发行为,缺乏政府的引导与规范,加之农产品行业特有的对市场反应滞后现象,0年投放的10多亿尾鱼苗到2年收成时产量剧增,由于市场开拓不充分,导致售价跌破成本,多数养殖户亏损甚至破产,当年投苗量锐减,育苗场倒闭过半,产业重新洗牌。自4年后价格回升后,其产量、价格波动均不大,产量为5.5万吨左右,价格维持在2.5万元/吨左右,产值基本稳定在11亿元~15亿元之间。
3.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
正是由于2年大黄鱼价格偏低,促进了加工、流通与出口业的发展。大黄鱼销售向内陆城市开拓,宁德市大黄鱼业者建立了遍布全国各地的营销网络,并进入了国际市场,宁德市成为我国大黄鱼的产销中心,全国养殖的大黄鱼(尤其福建省)多由宁德中转销售。国内大黄鱼产品主要为冰鲜、冷冻大黄鱼及黄鱼鲞,由于活鱼运输难且冰鲜鱼相对口味较好,加上消费习惯等因素,目前国内大黄鱼销售以冰鲜为主,黄鱼鲞年产量近吨,加上春节作为年货销售的近吨冻品。
作为四大海洋主捕鱼类之一,大黄鱼广为国内消费者所接受,同时更因其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被视为吉祥物。福建、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均有“黄鱼宴”等大黄鱼消费传统,临近的韩国也有“黄鱼饭”等传统饮食,形成独特的大黄鱼饮食文化。由于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大黄鱼已经发展成全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类,年销售近10万吨。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如何治疗白癜风土方